書評 : 《黃惠惠著:助人歷程與技巧 增訂版》

由黃惠惠所著《助人歷程與技巧》一書, 是一部十分值得推薦的好書。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說明, 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 是為能提供一個有系統、架構清楚的助人模式給剛踏入輔導之門的初學者, 會較容易學習, 且有助益, 並供訓練使用。

本書實在是十分有系統的、架構清楚的詳細介紹了以愛根 (Gerard Egan) 系統為主的助人模式, 全書共有八章, 現試簡介如下:

第一章:助人工作概論

作者在這章中指出一個基本的觀念, 說明輔導工作或助人行為是一種「助人關係」, 而且助人是一種過程, 在過程中協助受助者覺知自己與環境的關係, 並引發其以新的及正確的觀點來看自己的問題, 並採取有效的行動來解決問題。作者概括的說明了助人工作之各樣基本理念, 與及助人者應有的修養與準備,如提醒助人者要認識自己的需求, 並懂整理及監管自己的行為等等。

第二章:助人模式

作者在第二章中開始就說明助人工作是目標導向的,有目的要完成的, 助人工作也是講究系統、有效的協助。因此它是有結構、有系統的, 包含了不同階段的發展, 在不同順序的階段中有功能不同的技巧配合, 完成不同階段的目標。並藉此介紹作者在本書中將引用愛根 (Gerard Egan) 的系統助人模式為主, 愛根的系統就是每個階段十分清楚及有系統的, 包括關系建立、自我探索、自我了解及行動計劃四個不同階段。另外作者增加結構、角色扮演及家庭作業等技術,故此作者認為這是較綜合取向的, 以達致培養人際關係與問題解決雙重能力。在書中我們看到作者在第六章引用了Ellis 的「理情治療」中「認知 ─ 情緒改變」; 以及第七章引用了「行為學派」的行為改變技術等。

第三章:學習準備

作者認為助人者不能只在認知上學習助人的知識與技術, 也必需實際去體會及演練, 故此助人者也要練習扮演當事人, 學習體會當事人求助的心情、感受及困擾等。作者提供了不同的練習, 好讓助人者有足夠的準備進入輔導的關係裏。
第四章至第七章:進入了愛根 (Gerard Egan) 的助人模式中, 每一章詳細介紹這四個助人階段之其中一個階段, 當中也說明了各個階段之目標、助人關係與技術, 如第五章及第六章, 用了最多篇幅說明初層次同理心及高層次同理心的運用與功能, 並加入很多實用的個案與例子, 使讀者更易掌握。

第八章:諮商員的困境與調適

這章是十分實用的, 作者引用不同的個案實例, 分享出輔導員在輔導個程中所遇到的挫敗、困惑或不知如何處理的問題及情境, 而逐一作出解析, 對輔導員澄清一些問題及本身一些非理性之期望十分有幫助。

最後作者在附錄中加上了「中國輔導學會會員專業倫理守則」, 幫助我們更深認識作為專業輔導員之應有專業操守。

作者在本書各章中, 提到不同的論點, 也正好給予筆者一些反省與思想的空間, 如作者在不同章節中, 也論到輔導員應有的生命質素, 如要全情投入, 從當事人眼光看他的世界、這模式十分注重的同理心、尊重、耹聽、真誠等, 作者同時認為助人者的人格特質、價值、信念等等在輔導過程中更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另外, 助人者本身也要有足夠的生活經驗, 了解與體驗, 才能具體體會當事人所面對之困難。筆者也十分同意作者之見解, 記得林孟平在其所著的「輔導與心理治療」一書中, 也提到「輔導就是生命流露」的信念,透過與受導者的關係, 反映出自己的價值觀、人生哲學與自身修養。在書中, 林孟平也整理了 (Egan) 十五個輔導員的特質。我盼望自己也能成為一位用生命影響生命之輔導員, 就如「當事人中心治療法」所提到, 輔導員本身好像一面鏡子, 能反映出生命應有的本質與積極性。

作者在第一章中詳細的提醒了我們將要作為輔導員的, 要清楚認識自己的人格特質, 或獨特心理需求及動機, 免得這些個人心理需求影響或干擾輔導之工作, 如個人之控制需求、自私、自尊需求等行為破壞助人之關係。因此輔導員要了解自己需要、助人動機, 並能整理自己需要及監管自己的行為。而輔導員能解自己需求的經驗, 也有助於去了解當事人需求狀態。這也給我很好的提示, 讓自己再一次思想為何要投身專業的輔導工作, 有甚麼動機與需求。在多年的事奉生命中, 我看到很多生命除了需要被關顧與牧養外, 有些更是需要專業的輔導來協助, 使他們能重整自己的生命與問題, 繼續成長, 邁向自我實現。但在教會中多只能做到「關顧」的角色, 缺乏專業的訓練。因此盼能有更好的裝備, 去服侍不同的生命,也藉著這服侍, 叫我更深體認神對我的愛與呼召, 並祂對我的接納, 同時也驚訝感恩, 神能這樣的使用我。或許我愛與隸屬的需求, 自尊的需求, 並自我實現的需求在此得到滿足。

作者在最後一章中, 引用了很多個案例子, 來幫助輔導員重新認識自己與輔導的限制, 不要有非理性及不切實際的期望, 也不要把成敗的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而信心盡失, 若能分清那些是自己能做, 那些是做不到的, 能更有效能的發揮輔導真正的功能。這點也給我很好的反思, 在進入專業的助人歷程前, 有這樣的正確觀念是何等重要, 作為一位傳道牧者, 已常要提醒自己不要墮入「救世主情意結」中, 若再加上「輔導專業」, 一不小心, 真的以為自己成為了救主, 那對求助者沒有幫助, 對自己也造成很多挫敗與灰心, 同時也會造出許多如上段所提的控制需求等。願自己常以此為鑑, 但也不減對人正確真誠, 應有之積極與期望, 願能在其中找到平衡。

與此同時, 本書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 如作者在全書中, 引用了很多十分具體及實例, 並提供了多達三十九種的練習, 真正做到如作者所言, 給剛踏入輔導之門的初學者, 提供了很好的訓練材料。

另外, 作者十分有條理, 按階段的, 結構清楚的提供了一個助人模式給我們, 並在每階段都詳細解說, 運用了顯淺的字句, 容易明白的解釋, 使初學者能掌握到當中之重點。特別在初層次同理心、高層次同理心、面質等技術上了解更多, 透過例子可反覆練習, 加強運用的能力。

另一方面, 全書是以(Egan)之模式為基礎, 雖然配合不同的技術, 如作者所言, 成為一綜合取向, 以培養人際關係及問題解決之雙重能力模式。但整個骨幹及輔導理念, 人性觀及性格理論等, 仍是以「當時人中心治療法」為主, 故此未必適合所有人, 或不同理論學派之人。同時作者在其序這中並未有陳述自己的立埸與取向, 到第二章「助人模式」中才引述她的選擇與立場, 雖然從第一章的觀念中也可猜想其中立場, 但仍只是推想, 若能一開始便說明, 那便更好, 可使讀者早有準備。

作者在第一章中也同時說出, 本書所提供的助人模式, 技巧及所討論的內容, 適用於作者指出的三種層次的助人者, 包括專業助人者、半專業助人者及非專業助人者。雖然本書是一本輔導入門之書, 但我質疑一本論說很多專業理論, 及不同的輔導技術之書本, 是否真能全適合以上三種不同工作範疇的人士呢?特別對輔導員質素之要求與訓練, 就算只當作是人際溝通的技巧, 筆者認為也需有人從旁督導更好,更何況書裏包含了很多訓練練習呢!

從本書中, 也令筆者想藉此帶出討論問題, 作者在書中第一章提到輔導員之信念與價值問題, 作者認為助人者應比其他人有更大責任對於自己的價值觀及信念等所可能形成的衝擊, 影響有更多的了解, 愈了就愈不會去干擾當事人的成長及輔導的進行。但若作為教牧輔導的, 在「教牧」與「輔導」兩重角色身份中, 如何在一些與聖經立埸相違背的價值觀念上, 取得恰當與平衡的表達呢?我想這很值得筆者在往後的日子, 再取得更多學習與經驗時, 可以好好的整合自己的理念與立場。

最後, 作者也提到助人工作是藝術, 也是科學, 科學是因為可發展為有結構的助人系統; 而藝術是每個輔導員也會有個人色彩, 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 方式也各有不同。我盼望自己也可使輔導工作, 在我身上是科學, 也是藝術, 既有脈絡可循, 但又有個人風格。

 

張佩瓊